拉丁学名 |
无 |
别名 |
无 |
主要症状 |
病枝春季发芽较晚,新梢顶叶轮生并成簇生长,节间短,叶小而窄呈柳叶状,叶缘尖向上卷,叶色黄萎,叶脉间色淡,质脆呈花斑;枝梢细,抽叶后停滞生长,基部光秃,严重时形成枯梢;花小色淡,不易坐果,果个小而畸形;病树根初期发育不良,老树根系有腐烂现象。 |
病原 |
该病症是苹果树的锌素缺乏症。关于树体含锌量的标准,我国尚未确定。据国外资料,9~10月取枝梢上部叶片测定,锌占干物质重量在54ppm以下,枝含锌量有28ppm以下则为缺锌;叶、枝含锌量在80ppm则为适量。关于土壤含锌量的标准,因树种、品种、土壤酸碱度、测定方法等多种因素而变。应用黑曲霉法测定土壤含锌量低于2ppm,则苹果及梨表现缺素症状;10ppm左右苹果及梨生长正常。 |
传播途径 |
|
发病条件 |
锌主要以二价阳离子(Zn2+)形态被植物吸收,少量的Zn(OH)+形态,以及与某些有机物螯合态的锌也可被植物吸收。但对锌元素的吸收利用率大小既取决于根际土壤的供应能力,也取决于根细胞对养分的选择吸收和运转能力。在奢侈供锌条件下,一些植物可将老叶中数量可观的锌移至生殖器官,但在缺锌时,这种转移几乎不存在。苹果小叶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特点:(1)土壤条件 苹果树主要利用土壤中的有效锌,而土壤中有效锌含量取决于全锌量和土壤溶液相关因子的情况。山东省苹果园有效锌量壤土>粗骨土>砂土(姜远茂);苹果小叶病发生程度潮土>棕壤>褐土,砂土>粘土>壤土(王衍安,2002)。土壤有效锌及其它营养元素的含量和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决定了土壤的供锌能力。锌的有效性与土壤溶液的pH值呈负相关,土壤pH值7.85~8.40时锌几乎完全被吸附,碱性和石灰性土壤上栽培的苹果树常发生缺锌小叶病。此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寒冷、土壤紧实及施磷太多时也易发生小叶病,原因是降低了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影响了根系的代谢和吸收能力。(2)品种、砧木和树龄 富士、国光等晚熟品种比中熟和早熟品种更易发生小叶病;同一品系短枝型品种发病轻,普通型品种发病重;砧穗组合不同对小叶病有影响,使用M26中间砧可使红富士苹果小叶病加重,说明M26中间砧对锌在树体内的运转分配有一定阻滞作用,随树龄增加,缺锌地区苹果小叶病加重。(3)栽培条件 土壤缺锌、有机肥少、氮磷钾等无机肥料用量过多导致与锌比例失调,均可导致土壤缺锌或土壤中锌盐不能转化利用,降低土壤锌活性,造成锌吸收障碍。 |
防治方法 |
|
诊断方法 |
生产上诊断小叶病主要靠外部形态指标,但是只有在树体呈现明显病症后才可准确判断,无法针对发病状况进行预测性诊断。通过叶内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可确证发病原因和程度,即盛花后8~12周(即6~7月)叶片中含锌量25~50mg/kg为适宜范围;枝条和叶片中的如果P/Zn>100、K/Zn>1400或Fe/Zn>20都易患小叶病。 |
所危害品种 |
红玉、倭锦最易发生小叶病,白龙、美夏、金冠、国光稍轻,元帅、红星、印度等发病较少 |
治疗农药 |
|